
新聞中心
印刷廢水處理中的鹽分累積與資源化困境
一、鹽分來源的多樣性陷阱
印刷流程各環節持續引入鹽分:PS版顯影液中的碳酸鈉(濃度5-8%)、油墨清洗劑的氯化鈉(添加量3-5%)、以及水質軟化產生的鈉離子交換。這種多價態鹽分的混合,使得常規蒸發結晶工藝易形成共晶現象(如NaCl與Na2SO4共晶溫度差達50℃),導致鹽分純度不足70%,喪失商業價值。
二、膜技術的"雙刃劍"效應
雖然反滲透對單價鹽截留率超98%,但印刷廢水中的有機物(如PEG分子量>2000)會在膜表面形成致密凝膠層,使通量在運行4小時后衰減60%。某企業采用DTRO膜處理TDS 15000mg/L的廢水時,盡管回收率可達75%,但高壓泵能耗達8kWh/m?,且膜壽命縮短至常規水處理的1/3。更棘手的是,濃水中TDS濃度飆升至58000mg/L,后續處理成本劇增。
三、零排放系統的現實悖論
理論上,MVR蒸發器可將廢水濃縮至TDS 20%以上,但印刷廢水中的有機物(COD>500mg/L)在高溫下結焦,導致換熱管結垢速率加快5倍。某嘗試零排放的企業,蒸發器僅運行兩周即因管壁積垢(厚度>3mm)被迫停機清洗。此外,結晶鹽雜質含量高(有機質>3%),既不符合工業鹽標準(GB/T5462-2015),又難以通過危廢鑒別(HJ/T299-2007),最終淪為"處理廢物的廢物"。
四、資源化路徑的技術經濟鴻溝
雖然分鹽結晶技術可將NaCl與Na2SO4分離,但處理成本高達1200元/噸,而工業鹽市場價格僅400元/噸。某企業建設的分質結晶裝置,因設備投資回收期超8年而長期閑置。新興的EDR電滲析技術雖能實現鹽分濃縮(回收率85%),但對COD耐受度低(<100mg/L),需增加預處理單元,導致系統復雜度提升。
行業創新正在突破困局:某科研機構開發的"臭氧催化氧化-電驅動膜"組合工藝,在COD降解率85%的同時實現鹽分回收;某企業利用濃鹽水培養嗜鹽菌(Halomonas sp.),將TDS 50000mg/L的濃水COD去除率提升至78%。但這些技術要實現規模化應用,仍需解決運行穩定性(連續運行時間<1000小時)和成本平衡點(噸水處理成本需降至8元以下)等關鍵問題。